區塊鏈一句話解釋:一種由密碼學算法、共識機制、點對點傳輸、數學、計算機編程等多種技術為基礎,而形成的分布式記賬系統。
2008年,一位名為中本聰(Satoshi Nakamoto)的密碼學家發表了一篇《Bitcoin: A Peer-to-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》(中譯:比特幣: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)白皮書,開始了比特幣(BTC)的時代。
在2009年1月3日,第一個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才誕生,在一周后,也就是1月9日出現了序號為1的區塊,這樣標志著區塊鏈的誕生。
二、區塊鏈相關名詞解釋
1、中本聰(Satoshi Nakamoto):比特幣的創始者,至今真實身份不得而知。有人說是美國人,發行比特幣好以后控制全世界;也有人說是日本人,因為中本聰比較像日本名;還有人說是中國人,因為可以理解為“中國人本來就聰明”。
2、區塊(Block):在區塊鏈網絡中,數假會以多條文件的形式進行打包放在一起,類似于將這些文件放入一個盒子里,故也稱為數假區塊。
3、鏈(Chain):指區塊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序,并通過前一區塊和后一區塊之間的哈希值進行串聯而成,并非是真實的鏈條,而是一種比喻。
4、區塊頭(Block Header)和區塊體(Block Body):是指數假區塊分為區塊頭和區塊體兩個部分,區塊頭存儲了前一區塊的哈希值、當前區塊的哈希值、隨機數、時間戳和Merkle根,而區塊體存儲了所有的真實數據。
5、哈希值(Hash Value):是指通過一個較短的隨機字符串表示任意長度的輸入消息,經過哈希函數(也稱散列函數、數字摘要)得到的“數據指紋”。
6、隨機數(Nonce):由系統自動生成的一次性隨機數,用于解決數學難題的問題,每次解決都會重新生成隨機數。
7、時間戳(Timestamp):是指從區塊生成的那一刻開始就存在于區塊中,用于標記此數據的交易時間的字符序列,一般存儲于區塊頭中,具有唯一性。
8、梅克爾根(Merkle Root):是指區塊體中交易的數據經過哈希運算得到的梅克爾樹(Merkle tree),也稱為哈希樹,一種二叉樹,常常被用來快速查驗特定的交易是否存在。先將交易經過哈希運算后,得到葉子節點,然后每兩個葉子節點經過哈希運算,每個中間節點是它前兩個子節點的哈希值,如此往復,直至最后生成一個哈希值,這個最終的哈希值被稱為梅克爾根,也稱Merkle根。
9、節點(Node):是指區塊鏈網絡中的每個參與者或網絡節點。
10、全節點(Full Node):在指擁有完整的區塊鏈賬本的節點,全節點占用內存較大,其需要同步所有區塊鏈的數據,主要負責區塊鏈的交易的廣播和驗證。
11、點對點(Peer-to-Peer):是指單個節點與其他節點可直接交互,而無需中間節點或中介機構。
12、挖礦(Mining):并非真實的挖礦,而是指利用電腦硬件“解決一道數學難題”的數字記錄信息過程。由于其工作原理與礦物開采十分相似,故稱為“挖礦”。
13、挖礦難度(Mining Difficulty):是衡量將信息記錄到被稱為區塊鏈的數字記錄上的難度。在比特幣共識過程中,為了使得區塊生成的速度維持在10分鐘一個,產生的挖礦難度會定期調整。
14、礦工(Miner):是指區塊鏈網絡中,不斷進行哈希運算來求解數學難題并產生工作量證明的網絡節點。
15、區塊高度(Block Height):一個區塊的高度是指在區塊鏈中它與創世區塊之間的塊數。例如,區塊高度為100,則表示該區塊和創世區塊之間含有100個區塊。
16、創世區塊(Genesis Block):是指區塊鏈系統中的第一個區塊,被稱為“創世”區塊,它一般用于初始化,不帶交易信息。例如比特幣系統中,創世區塊由中本聰創建。
17、分布式(Distributed):通過區塊鏈的P2P技術實現,描述了一個系統由多臺計算機上同時運行和維護的完整副本,沒有任何人或組織這個系統。
18、賬本(Ledger):是指區塊鏈的數據結構、所有的交易信息的一種記錄狀態,類似與記賬,故稱為“賬本”。
19、51%攻擊(51% attack):在比特幣系統中,當系統的算力優勢超過系統所有的一半(>50%,即51%)時,就可以篡改或撤銷自己的付款記錄,因此它能比其他節點更快創建區塊,而不利于系統穩定。
20、雙重支付(Double Spending):是指具有大量計算能力的節點發送一個交易后,在資金未及時確認時,又發出另外一個交易,并將相同的幣發給其他節點。(一筆錢花兩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