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原始社會時代,社會和經濟等體系并不發達,金融系統和工具皆還沒被發明出來。既然人類是群居動物,自然就是各司其職,有人負責打獵,有人負責采集野果或者制造工具;正因如此,每個人手上的物資不均衡,以物易物就很自然地產生了,人們會跟其他人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。
下面詳細介紹一下區塊鏈技術的誕生:
直至商代和西周時期(約公元前16世紀~前771),金屬鑄幣開始出現,以物易物的形式,出現了新的發展。當時,人們在交換過程中主要使用實物貨幣和金屬稱量貨幣兩種方式進行。當時的實物貨幣有貝殼、龜甲、糧食、布匹等,金屬稱量貨幣主要是銅。
無論是什么物品,他們都可以看成是一般等價物,是貨幣的前身,也可以看作是,通過區塊鏈技術產生的通證的最初形態。后面的內容會專門展開分析。所謂一般等價物,就是從交換的商品之中單獨抽離出來,以此直接和其他所有貨品商品進行相互交換的物品,主要作用就是體現出不同貨品的價值。這一點功能,和通證是類似的。
從成本高昂的金屬稱量貨幣,到成本低廉的紙質貨幣,是商業貿易的發展,以及國家的信用背書的體現。以人民幣為例,一張百元鈔票的成本是1元以內。一個主權國家貨幣的價值和意義,是讓人們相信和默認,成本低廉的紙幣,是能產生紙面所代表的購買力。
隨著科技、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,商業和經濟的運作模式,已經從紙質貨幣媒介為主,進化成電子記賬和金融流通的主流模式。例如,現在的打工人,不用再排隊等老板派發一疊疊的現金,而是只需等老板在網上銀行一個動作,就能把代表現金使用權的數字形態貨幣收到電子錢包,就是銀行賬號里面。而日常衣食住行的消費,就只是在這個電子錢包里面做減法而已。非常輕松便捷。只不過,這種初級的數字貨幣形態,記賬權只牢牢把握在銀行手里。
在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,美國政府因為有全球范圍的金融記賬權,所以可以無限量增發美元貨幣,幫助它厚顏無恥地渡過難關。而互聯網里面突然冒出了中本聰這號人物,公開宣稱美元非常不靠譜,于是創建出一個新型的支付體系——比特幣和比特幣網絡。在這個公開透明的體系里面,所有人都能參與記賬,并享受記賬帶來的獎勵;最關鍵的是,這個支付體系流通的數字貨幣比特幣,數量是永遠恒定2100萬個,不會增發,號稱能避免很多通脹所帶來的問題。
隨著比特幣風靡全球,底層的區塊鏈技術在后來被發現,并被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界的人們廣泛研究。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、可追溯、不可篡改等技術特性,完全刷新了科技和技術界的認知。現代社會的運作越來越復雜化和精細化,現有的金融體系、貨幣體系和互聯網體系,越來越難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和復雜化的需求。隨著區塊鏈技術,以及智能合約這種主要的應用方式的研究和發展,現今的應用,已經不僅僅停留在類似貨幣的價值行使和流通功能了,可以應用在金融、知識產權的保護、提升各行各業運作效率等各種場景了。